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当下,社区教育正逐渐成为连接居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近年来,全国多地涌现出以“课堂街”为载体的社区教育新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整合多元资源、创新教育形式,将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融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贯穿全时段的学习生态,让知识真正触手可及,让社区生活更有温度。
一、全龄覆盖:从晨练老人到夜学青年,编织代际共学的温暖网络
社区教育的核心生命力,在于精准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学习需求。课堂街模式通过“全龄课程图谱”设计,让每个年龄段的居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课”。 南京玄武门街道的“友恭学堂”便是典型案例:退休老人在清晨的社区广场跟着课程学练八段锦,舒展筋骨;亲子家庭在周末的非遗工坊体验骨雕技艺,家长与孩子一同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上班族下班后走进普拉提教室,在专业指导下缓解一天的疲惫。一张看似简单的课程表,串联起“老中青幼”代际共学的温馨画面,让社区成为跨越年龄的交流平台。 而番禺区的“街坊夜课堂”则精准对接上班族的碎片化时间,开设粤语读书会、非遗绳艺等特色课程。截至目前,已服务超万人次,成为居民“白天为生活奔波追光,夜晚为热爱逐梦”的精神港湾,让学习成为忙碌生活中的一抹亮色。
二、场景创新:从固定教室到移动课堂,让学习融入生活肌理
课堂街模式的突破点,在于打破传统课堂的物理边界,将学习场景自然延伸至居民的生活场景中,让教育“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山东莒南县岭泉镇的“移动课堂”极具乡土气息:讲师们带着板凳走进田间地头,用村民熟悉的方言和俚语讲解农业政策、种植技巧,让生硬的理论“沾泥土、带露珠”,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新干县金川镇则组建“方言翻译团”,将“乡村振兴”等政策术语转化为“路灯亮到村尾”“水渠通到地头”等村民能感知的生动比喻,让政策宣讲与民生需求实现“双向奔赴”。 南通崇川区钟秀街道的创新更具巧思,将廉政教育融入非遗体验、实境剧场:党员干部在学习扎染技艺时领悟“清白做人”的道理,在沉浸式情景剧里感受纪律的重要性。这种“四维课堂”模式,让教育场景与生活场景、思想教育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资源融合: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构建可持续的生态闭环
社区教育的长效发展,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课堂街模式通过“政府搭台、社会唱戏、居民受益”的机制,激活各方资源,形成可持续的运营生态。 南京玄武门街道的做法颇具代表性:通过深入挖掘社区“隐藏人才”,邀请有经验的老党员、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退休教师等担任讲师,实现“居民教居民、居民帮居民”的良性互动,真正做到“政府搭台、居民授业”。 番禺区“街坊夜课堂”则探索出“公益+低偿”的运营模式:联动周边学校提供场地支持,企业赞助教学物资,志愿者参与课程服务,核心课程适当收取低成本费用用于讲师补贴。这种模式既保障了课程质量,又增强了项目的“自我造血”功能,避免了单纯依赖政府投入的可持续性难题。 金川镇更是通过“积分兑换”机制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学员只要积极分享学习心得、主动协助组织活动,就能积累积分兑换课程或生活用品,不少学员从“听课者”变成“授课者”,形成“群众教、群众学、群众乐”的生动局面。
四、文化传承:从技能学习到精神滋养,让文化根脉在街巷生长
课堂街的深层价值,不仅在于技能的传授,更在于通过教育传承地域文化、滋养社区精神,让居民在学习中增强文化认同与归属感。 南京玄武门街道的非遗手工课上,孩子们跟着老艺人学习剪纸、泥塑,指尖的温度传递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温州市南汇小学的《神州谣》同课异构活动,通过社区与学校联动,让学生在家庭、社区、课堂的协同学习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安徽霍山县则依托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永久课堂”:通过拍摄红色微视频、组织实境体验活动,让青少年在行走中聆听革命故事,在互动中感悟初心使命。这些实践将地域特色文化与教育内容深度结合,让文化在街巷间、在代际间生生不息,成为社区的精神纽带。
五、未来展望:从社区服务到城市治理,教育赋能社会发展
课堂街模式的兴起,折射出社区教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多元的社会治理功能拓展的趋势。它不仅是居民提升自我的“充电站”,更成为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减压阀”和“黏合剂”。 例如,金川镇在拆迁改造现场开设“板凳课堂”,工作人员与居民围坐在一起,通过政策解读、问题答疑化解分歧,让教育成为沟通的桥梁;大市口街道通过“五学模式”(领导领学、专家讲学、群众互学、实践研学、线上助学),推动理论宣讲与民生问题解决相结合,让学习成果直接转化为服务居民的实效。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融入(如线上课堂、短视频宣讲、智慧课程预约系统),以及跨区域优质资源的联动共享,课堂街有望突破地域限制,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让教育真正成为社区发展的“助推器”。
结语
课堂街,不仅是教育空间的物理延伸,更是人文精神在社区的落地生根。它让学习从“任务”变成“生活方式”,让社区从“居住空间”变成“情感共同体”。在这里,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无论是为生活奔波的上班族,还是守护家园的村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舞台,在共学、共乐、共成长中,书写“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故事。而这,正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让每个生命都能在适宜的土壤中,自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