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社区教育已成为连接居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近年来,全国多地涌现出以“课堂街”为载体的社区教育新模式,通过整合资源、创新形式,将教育融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构建起全龄化、全时段的学习生态,让知识触手可及,让生活更有温度。
一、全龄覆盖:从晨练老人到夜学青年
社区教育的核心在于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例如,南京玄武门街道的“友恭学堂”通过“老中青幼”全龄课程设计,将太极拳、美妆课、非遗手工等多样化课程嵌入居民生活圈。退休老人晨练八段锦、亲子家庭周末体验骨雕技艺、上班族下班后学习普拉提,一张课程表串联起代际共学的温馨画面。番禺区的“街坊夜课堂”则精准对接上班族需求,开设粤语读书会、非遗绳艺等课程,服务超万人次,成为居民“白天追光,晚上逐梦”的精神港湾。
二、场景创新:从固定教室到移动课堂
打破传统课堂的物理限制,“课堂街”将学习场景延伸至生活场景。山东莒南县岭泉镇的“移动课堂”以板凳会、田间宣讲等形式,用方言和俚语讲解政策,让理论“沾泥土、带露珠”;新干县金川镇则通过“方言翻译团”将“乡村振兴”转化为“路灯亮到村尾”的生动比喻,让政策宣讲与民生需求“双向奔赴”。南通崇川区钟秀街道更将廉政教育融入非遗体验、实境剧场,以“四维课堂”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防线。
三、资源融合: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
社区教育的可持续性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玄武门街道通过挖掘居民特长,邀请老党员、非遗传承人担任讲师,实现“政府搭台、居民授业”1。番禺区“街坊夜课堂”则联动学校、企业、志愿者,形成“公益+低偿”的运营模式,既保障课程质量,又增强项目“造血”功能。金川镇通过“积分兑换”激励居民从学员变讲师,形成“群众教、群众学”的良性循环。
四、文化传承:从技能学习到精神滋养
社区教育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文化根脉的延续。南京玄武门街道的非遗手工课、温州市南汇小学的《神州谣》同课异构活动,均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激发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安徽霍山县依托红色资源打造“永久课堂”,通过微视频、实境体验让党史教育深入人心。这些实践将地域特色与教育结合,让文化在街巷间生生不息。
五、未来展望:从社区服务到城市治理
“课堂街”的兴起,折射出社区教育从单一服务向综合治理的转型。它不仅是居民提升自我的平台,更成为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纽带。例如,金川镇在拆迁改造现场开设“板凳课堂”,以政策解读化解纠纷;大市口街道通过“五学模式”推动理论宣讲与民生问题解决相结合。未来,通过数字化赋能(如线上课堂、短视频宣讲)和跨区域资源联动,“课堂街”有望成为城市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抓手。
结语
“课堂街”不仅是教育空间的延伸,更是人文精神的落地。它让学习成为生活方式,让社区成为情感共同体。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课”,在共学中书写“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故事。